來源:新華網2025-10-02
【學習進行時】習近平總書記常說,“國泰民安,民安才能國泰”“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國慶之際,新華社《學習進行時》推出三篇系列文章,重溫總書記牽掛的民生事。今天播發第一篇。
黨的十八大以來,無論走到哪里,民生始終是總書記心中最大的牽掛。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關乎百姓生計,關系發展大局。習近平總書記稱它為“永恒的課題”,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把就業當作民生頭等大事來抓”。
“不能糊弄上級部門,更不能糊弄學生”
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一汽集團研發總院實驗室考察時,聽說現場有幾位是剛畢業的大學生,關切地詢問他們是哪所學校畢業的?收入怎么樣?來這里工作滿意嗎?
得知當年一汽集團共招聘了1100多名應屆高校畢業生,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高興。
總書記對大家說,各級黨委和政府十分關心,將其作為重大民生工作任務,積極創造條件確保高校畢業生就業。
解決好高校畢業生這一重點群體的就業問題,支持幫助青年學子邁好走向社會的第一步,總書記始終掛念心間。

2022年6月8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宜賓學院考察時,向師生們揮手致意。新華社記者 姚大偉 攝
2022年6月,正值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關鍵當口,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宜賓學院,實地考察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黨中央十分關心民生工作,民生首先是就業,我們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特別關心。”
學院負責同志告訴總書記,當年全校有畢業生5637人,截至前一天,已落實畢業去向人數4165人,落實率超過70%。
“主要都是什么去向?”總書記問。
“企業、事業單位,自主創業,考公務員,還有繼續讀研的。”
電子屏幕上,展示了該校畢業生去向落實率的柱狀圖,總書記仔細察看,反復詢問具體數據。
“就業數據要扎扎實實,反映真實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嚴肅指出,“現在有些學校為了追求高就業率,弄虛作假,搞‘拉郎配’,簽了再說。這樣不行,不能糊弄上級部門,更不能糊弄學生。”

2022年6月8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宜賓學院考察時,向師生們揮手致意。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無論是召開重要會議,還是前往地方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就業的重要性。
“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把解決人民群眾就業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
“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發展新興產業中注重擴大就業容量,解決好重點群體就業問題。”
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引,“十四五”期間,我國出臺一系列就業支持政策,就業局勢總體穩定,就業結構持續優化,就業質量穩步提升。截至今年8月底,城鎮新增就業累計達到5921萬人,超額完成5500萬人的目標任務。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甘肅考察,專程赴張掖市山丹培黎學校調研,了解當地職業教育培訓情況。

2019年8月2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甘肅省張掖市山丹培黎學校。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山丹培黎學校是一所具有光榮歷史和國際主義精神的職業學校,突出職業教育特色和終身教育理念,培養了大批實用技術人才。
在察看學校全貌、了解學校基本情況后,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實訓教學樓,觀看正在進行的機械加工、智能家居設計等職業技能實訓,向學生們詢問學習生活情況:
“通過3年實訓可以達到什么技術水平?”
“有沒有機會到工廠實習?”
“畢業后是參加工作還是繼續學習?”

2019年8月2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甘肅省張掖市山丹培黎學校。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聽說在校學生大都來自本地農村,通過學習培訓可以掌握一技之長,就業普遍有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高興。
總書記勉勵大家:“我國經濟要靠實體經濟作支撐,這就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需要大批大國工匠。職業教育前景廣闊、大有可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正確就業觀,以擇業新觀念打開就業新天地。”“從破解‘有活沒人干’入手,解決‘有人沒活干’的問題。”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得知你們118名同學畢業后將奔赴新疆基層工作,立志同各族群眾一起奮斗,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西部建設者,我支持你們作出的這個人生選擇。”2020年7月7日,總書記給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畢業生回信,肯定他們到邊疆基層工作的選擇。

“從實際出發選擇職業和工作崗位,熱愛勞動,腳踏實地,在實踐中一步步成長起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只要有志向就會有事業,只要有本事就會有舞臺。希望大家找準定位,踏踏實實實現人生理想。”
……
擇業中有家國情懷,就業中有遠大理想。一次次交流,一句句囑托,承載著總書記的深情與厚望。
“要從最困難的群體入手”
安康市地處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核心區,習近平總書記很牽掛。2020年4月,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期間,專程到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調研。
錦屏社區安置了易地搬遷困難群眾1346戶4173人。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了一家毛絨玩具廠。工廠的員工基本上都是女工,之前她們住山上,要么外出打工,要么留守照顧家庭,只能選一頭。如今搬下山住,既能打工又能照顧家庭。一位女工說她的愛人也在縣城里的廠子做工,習近平總書記笑著說:“那你家是雙職工了,收入有保證。”

2024年12月27日,工人在老縣鎮錦屏社區的一家社區工廠制作毛絨玩具。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讓貧困群眾擺脫貧困,是習近平總書記最牽掛的事。總書記很早就鮮明指出: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
在同錦屏社區一戶搬遷戶拉家常時,總書記強調,搬得出的問題基本解決后,后續扶持最關鍵的是就業。樂業才能安居。解決好就業問題,才能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貧。
在地方考察時,困難群眾的就業、收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注的重點之一。

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弘德村一角(2020年6月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2020年6月8日在寧夏吳忠市弘德村,得知村里引入企業從事紙箱包裝業務,解決了一百多人就業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表示肯定:“興辦扶貧車間目的是扶貧,要堅持扶貧性質,向困難群眾傾斜,多招收困難群眾就業。”
2022年在宜賓學院,習近平總書記叮囑:“學校、企業和有關部門要抓好學生就業簽約落實工作,尤其要把脫貧家庭、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以及有殘疾的、較長時間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作為重點幫扶對象。”

2025年3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黔東南州黎平縣肇興侗寨考察時,在信團鼓樓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圍坐在火塘邊。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2025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肇興侗寨考察時詢問:“村里人在外面務工的還多嗎?”得知全村5000多人大部分都在家門口就業了,總書記高興地說:“這個現象很令人欣慰。”
好日子離不開就業。這個最基本的民生,牽動著千家萬戶的生活,更牽動著總書記的心。
“要從最困難的群體入手,從最突出的問題著眼,從最具體的工作抓起”。
“要開拓就業渠道,加強對脫貧家庭、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殘疾人等困難人員就業兜底幫扶。”
“加強對大齡、殘疾、較長時間失業等就業困難群體的幫扶,落實就業援助措施,統籌用好公益性崗位,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十四五”期間,我國就業援助和兜底幫扶機制不斷加強。2024年,共幫扶失業人員再就業515萬人,困難人員就業163萬人,重點群體就業得到有力保障。
策劃:儲學軍
統籌:車玉明
執行:萬方 王子暉 翁偉慶 牟彥秋
主筆:趙剛
參與記者:李杰
新華網制作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編輯:高富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