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輔導員2025-08-04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14年抗戰歲月中,廣大少年兒童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為抗戰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黨的領導下, 廣大抗日根據地建立了抗日兒童團組織,并在斗爭中不斷發展壯大。青年抗日救國聯合會、中華民族抗日先鋒隊等青年組織,受黨的委托,直接領導抗日兒童團及其兒童組織的工作。除抗日根據地外,大后方的少年兒童在黨的領導下,也紛紛組織起來開展活動,同樣是宣傳抗日的一支重要力量。
今天的少年兒童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了解抗戰時期少年兒童的故事,學習他們愛國奉獻的精神,對傳承紅色基因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輔導員”微信公眾號開設《抗戰中的少年兒童紅色故事輯》專欄,聚焦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兒童團和少年兒童,通過提供相關歷史資料、經典故事及探究星火如何代代傳承,幫助少先隊輔導員更好地給少年兒童講好抗戰歷史和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在福建省廈門市博物館,珍藏著這樣一件特殊的文物:一塊10.7厘米長、4.4厘米寬的肩章,上面繡著:廈門兒童救亡劇團。這枚肩章記錄了一群廈門孩子在戰火中用歌聲進行抗日宣傳的歷史,也見證了他們漂泊出海,熱血報國的跌宕故事。他們還受到鄧穎超同志的夸贊:“你們小小年紀,就這么熱心愛國,真是我們的國寶!”
歷史回顧
廈門兒童救亡劇團的故事
廈門兒童救亡劇團(簡稱“廈兒團”),是1937年“七七事變”后,為適應抗日救亡新形勢,廈門黨組織以鴿翼劇社的部分小演員和中華小學的綠苗文藝社為基礎,又吸收部分愛國兒童,于1937年9月3日正式成立的。全團有30多人,最小的7歲,最大的17歲。團長兼導演洪凌是廈門市委特意派去的共產黨員。團部設在廈門市安定路的保生堂。
廈門兒童救亡劇團肩章
劇團一成立,就顯示了其特有的活力,首次演出的《在炮火中》得到觀眾好評。接著,劇團又在廈門南星戲院公演了《古廟鐘聲》和《小英雄》《小癟三》《打回老家去》《少年先鋒隊歌》《打長江》等戲劇和歌曲。不久,劇團成員又走上街頭,開展為前方戰士募集寒衣和發動群眾為抗日獻金等活動,及配合廈門其它抗日救亡團體,深入郊區的禾山、胡里山等地向駐軍和參加挖戰壕的市民進行慰問演出。很快,“廈兒團”就成了抗日救亡運動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廈兒團”的演出及活動,激發廣大同胞的愛國熱情,提高當地駐軍的斗志。1938年5月,日軍從禾山登陸向廈門進攻,“廈兒團”和各抗日救亡團體一道,一邊募捐慰勞前方將士,一邊監視漢奸,做了許多工作。但由于戰爭不斷失利,劇團不得不撤出市區,深入新安、港尾、同安、石碼、漳浦、平和等地,繼續開展宣傳工作。
廈門失守后,為爭取海外華僑支援祖國的抗戰事業,黨組織決定派“廈兒團”到南洋各地開展募捐活動。5月下旬,全團在洪凌、陳輕絮等同志的率領下,從漳州徒步奔赴廣州。他們一路跋山涉水,風餐露宿,盡管生活艱苦,每到一處,稍加安頓后,總是不顧疲勞地投入緊張的宣傳活動。他們有的寫標語,有的到街頭講演,有的到學校去教唱抗日歌曲,給許多山村帶來了抗日的活力。群眾都稱他們是“炮火中的小英雄”。
劇團于6月中旬到達汕頭時,正式建立黨支部,設立了宣傳出版、總務生活、戲劇歌詠、體育衛生等部門,并決定恢復出版團內小報——《小鋼炮》。
8月初,劇團到達廣州。此時,廣州的抗日救亡運動正如火如茶,“廈兒團”一住下,立即投入街頭宣傳,劇團團員們當天演出的《流亡三部曲》《游擊隊之歌》等抗日歌曲,晚上就由電臺向全市人民做了廣播。8月底,鄧穎超同志接見了全體劇團團員。鄧穎超同志說:“你們小小年紀,就那么熱心愛國,真是我們的國寶。”她還勉勵大家要好好學習、工作,并親切囑咐大家到海外要保重身體,臨別時還和大家合了影。
鄧穎超(后排右五)看望“廈兒團”時與部分團員的合影
9月下旬,劇團到達香港,同胞得知后立即轟動起來。為支持劇團抗日救亡義演,即使當時每張票價高達十元至幾百元,大家仍競相購買,場場滿座。盡管當局百般限制,演出結束時,臺下觀眾總是不時爆發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日本帝國主義從中國滾出去!”等口號。劇團在港活動近兩個月,募款達15,000余元。
11月中旬,團員們登上“大中華”號客輪,經過4天的海上生活,抵達越南的西貢。客輪未靠碼頭,許多迎接劇團的愛國僑胞早已等候在那里,一上岸,他們就把團員們送到與西貢毗連的西堤,住進華僑創辦的暨南中學。在“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會越南分會”舉行的十多場籌賑義演中,場場座無虛席。演出之余,他們還深入西堤各華僑學校、工廠進行抗日救亡宣傳和教唱革命歌曲。不久,僑胞中也組織起“旅越華僑兒童歌詠團”和“鐵的劇社”等宣傳團體,和“廈兒團”并肩戰斗。他們還配合華僑學生上街賣花,廣大愛國僑胞無不踴躍購買,慷慨捐獻。不少華僑學生都把父母給的零用錢獻出來,做成慰勞袋,里面裝上毛幣、香皂、牙刷、牙膏等日用品,繡著“向抗日將士致敬!”等字樣,請“廈兒團”帶回祖國。1939年元旦前后,“廈兒團”又前往柬埔寨的金邊,做了十幾天的巡回演出,同樣受到了當地僑胞的盛情接待,并募得了不少捐款和物資。
1939年6月,“廈兒團”帶著愛國華僑的深情厚意,和他們捐獻的藥品、慰勞袋、慰問信等,離開西堤,乘火車抵峴港,后到達河內。在河內活動幾天后,又經諒山回到了祖國的廣西南寧。6月下旬來到桂林。
到達桂林后,劇團領導人及時向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匯報了在國外募捐活動的情況。李克農和徐特立同志還在李家村接見了全體劇團團員。之后,劇團就以桂林為中心,先后到機場、醫院、學校去開展慰問、演出活動。劇團組織“傷兵之友隊”,幫助傷兵寫信,縫洗衣服,教他們唱抗日歌曲,讀書識字,座談時事等,使傷兵們很受感動。日軍從廣西欽州登陸直逼柳州時,劇團又組成西路工作隊,深入前沿陣地,和戰士們向日軍喊話,瓦解敵人士氣。昆侖關戰役后,他們又和新安旅行團、抗宣七隊等到武鳴、賓陽等收復區,動員群眾回城重建家園。
“皖南事變”后,為了劇團團員們的安全,根據黨的指示,劇團開始分散,有的到了海外,有的進了工廠,大部分劇團團員都進入學校,活動也就此停止。“廈兒團”的團員們,在革命的烘爐中受到鍛煉和考驗,迅速成長為一代新人。
(本文部分內容摘自《中國少年兒童運動史話》)
星火代代傳
2021年,中共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委宣傳部、中共海滄區委文明辦、海滄區教育局在華中師范大學海滄附屬小學博雅講堂,舉辦“一片童心向黨”動漫宣傳片發布會,通過動漫的形式,向廣大少先隊員講述了一群“炮火中的小英雄”的故事。宣傳片中,“滾滾滾,大家一起打日本。阿兄做先鋒,小弟做后盾,打得日本鬼子變作番薯粉。”一首上世紀30年代流傳在廈門街頭巷尾的童謠,把隊員們瞬間拉到那個救亡圖存的烽火年代……
近年來,廈門市青少年宮加強紅色題材文藝創作,編排了《烽火廈兒團》等原創兒童劇,讓紅色基因得到傳承發展。如今,廈門市青少年宮紅領巾兒童劇團排演的兒童劇《烽火廈兒團》公演,一群同齡的孩子又把廈兒團帶回了舞臺。紅領巾兒童劇團總導演楊明明表示,“劇團演員年齡大概是8到15歲,和當時廈兒團的孩子們年齡比較相仿。他們在演出時完全沉浸在戲劇的情境中。”
兒童劇《烽火夏兒團》片段
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廈門市多所學校少工委把課堂搬進了廈門市博物館,帶領少先隊員開展“追憶烽火廈兒團 ? 愛國愛家立志向”等主題少先隊實踐活動。隊員們在“廈門紅色記憶”館里,透過廈門兒童救亡劇團的肩章和徽章等文物和史料,深入了解“廈兒團”是一個怎樣的少年兒童抗日救亡隊伍,更進一步地激發起對這群年齡與自己相仿的小英雄隊伍的好奇心。
福建省廈門實驗小學隊員蔡熙雯走進廈門博物館,講述廈門兒童救亡劇團的故事
他們,是一群沒了家鄉的小“光棍”;他們,是一群有組織、有紀律的“流浪者”;他們,是一群不甘淪為難民的愛國兒童……正如《記廈門兒童劇團》作者金平庸先生在文中寫的:“它也許被遺忘了,但,他們的功績是不會被抹掉的!”
連接著歷史與今天,承載著光榮與夢想,深入了解廈門兒童救亡劇團事跡的廈門少先隊員如今正以自己的方式參與著社會的建設,感受時代的脈動。
中國少年先鋒隊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工作報告強調,要“深植紅色基因的種子”。抗戰時期的少年兒童組織正是最生動的教材,廣大少先隊輔導員可以以此為紐帶,用“童言童語”給少先隊員講好黨史、講好少年英雄的故事,引導新時代少年兒童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編輯:技術部制作馮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