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輔導員2025-08-19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14年抗戰歲月中,廣大少年兒童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為抗戰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黨的領導下,廣大抗日根據地建立了抗日兒童團組織,并在斗爭中不斷發展壯大。青年抗日救國聯合會、中華民族抗日先鋒隊等青年組織,受黨的委托,直接領導抗日兒童團及其兒童組織的工作。除抗日根據地外,大后方的少年兒童在黨的領導下,也紛紛組織起來開展活動,同樣是宣傳抗日的一支重要力量。
今天的少年兒童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了解抗戰時期少年兒童的故事,學習他們愛國奉獻的精神,對傳承紅色基因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輔導員”微信公眾號開設《抗戰中的少年兒童紅色故事輯》專欄,聚焦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兒童團和少年兒童,通過提供相關歷史資料、經典故事及探究星火如何代代傳承,幫助少先隊輔導員更好地給少年兒童講好抗戰歷史和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晉察冀邊區是抗日戰爭時期我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之一,1938年1月,晉察冀抗日民主政權正式建立,分為北岳、冀中、平北、冀熱遼四個行政區,地域達109個縣。
歷史回顧
晉察冀邊區兒童團的故事
1937年9月至1942年10月,晉察冀邊區兒童組織發展迅速,但組織名稱并不統一,有的叫兒童團,有的叫少年抗日先鋒隊。他們在抗日青年聯合會(以下簡稱“青聯”)的直接領導下,做了許多力所能及的抗戰工作——站崗、放哨、送信、送情報、優待抗屬等。
1943年兒童節(4月4日)邊區兒童組織領導人肖克同志明確向邊區兒童提出了三大號召和五不運動。
三大號召:
積極入校學習;
努力幫助家庭生產;
按時出操上課。
積極入校學習:黨把培養有文化的新一代這一戰略任務,提到了應有的位置。晉察冀邊區的少年兒童,普遍開展了入學“突擊周”“突擊月”活動,由于兒童組織嚴密,號召力強,兒童入學率有了提高。兒童們入學后,學習積極性都很高,出現了許多勤奮好學的好學生。比如,平山縣石盆峪村的李桂竹。因為家里生活困難,她就白天上學,夜里在家紡線,用賣線錢解決自己的書費。
抗戰初期晉察冀邊區小學上課的場景
努力幫助家庭生產:勞動生產既是教育的需要,也是抗戰的需要。兒童團員在許多家庭勞動中,都做出了顯著成績,如春耕、夏鋤等農活;紡線、飼養等家庭副業;打柴、打草等雜活……
1942年麥收后,平山縣青聯在兒童中發起一次編草帽活動,僅在7月27日到8月20日的一個突擊月里,就編出草帽1,160余頂。晉察冀邊區兒童團的勞動不僅提高了他們個體家庭的生產效益,還推動了全邊區的生產建設提高。
晉察冀邊區兒童參加修理河道
按時出操上課:在青聯的統一部署下,各地兒童組織建立了一周一次或一周兩次的訓練制度。晉察冀邊區兒童團也響應號召,設置長期訓練班。每天天一亮,他們就開始訓練生活,并且成效頗豐。他們在短時間內就學會了兒童團禮節、健身操、棍棒操、制式教練、隊形變換,一些地區的兒童還學會了刺槍、劈刀、旗語、架橋、抬擔架、結繩、手號操、投手榴彈、拳術等戰斗技能。此外,晉察冀邊區兒童團通過流動訓練班和短期訓練班等多種形式訓練干部。這些舉措有效提高了晉察冀邊區少年一代的軍事素質,為抗戰提供了可靠的后備力量。
抗戰時期的少年兒童在勞動之余演唱革命歌曲
五不運動:
一、不上敵人學,不讀敵人書;
二、不聽敵人的話,不參加敵人的會;
三、不吃敵人的糖,不要敵人的東西;
四、不告訴敵人實話,不給敵人帶路;
五、不受敵人的騙,不參加敵人的少年團。
“五不”運動向生活在敵占區的廣大少年兒童呼吁:不去參加敵人的反動組織,不走當漢奸的路!
兒童團員們在“五不運動中”的主要表現有:
一是嚴守機密。王璞、張六子、蘇福貴、張小二、溫三郁等一大批英雄少年,就是晉察冀邊區兒童團的光榮代表。武強縣的溫三郁家常常留宿干部、游擊隊員。1943年冬的一天,敵人突然包圍了村莊,他們刺傷了溫三郁的母親,砍斷了溫三郁的手指,逼著他說出游擊隊的藏身之處,溫三郁始終沒吐出一個字,被邊區政府譽為“兒童氣節模范”。
二是不給敵人干事。靈邱縣14歲的李順香,在敵人搜山時被抓住了。敵人把他領回營房當苦力,李順香以給翻譯官割馬草為名,騙過偽軍的崗哨,回到自己家中,堅決不為敵人干事 。
三是不向敵人說真話。1942年5月,敵人搜查白苑山村,11歲的張強被敵人抓去尋找八路軍藏匿軍需的地方。張強故意往他處走,但敵人還是發現了藏洞。由于洞口很小,大人很難鉆進去。敵人只能逼迫張強探看,張強雖然摸到了布匹,但矢口否認,敵人無奈離開。
四是不接受奴化教育。滿城縣一個姓殷的孩子,雖然被迫進了敵人的學校,但意志堅定,當老師講到敵人偽稱的“共存共榮”的時候,他氣得把課本撕了。他雖然最愛唱歌,但課堂上教的敵人的歌,他卻決不開口。
五是瓦解敵人和偽軍。晉察冀邊區有的縣里的兒童團,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到偽軍的炮樓前去教唱抗日歌曲和抗日歌謠來動搖軍心。他們有時向偽軍報告我軍的勝利消息,有時轉達偽軍家里人對他們投降的希望,力圖瓦解偽軍軍心。
晉察冀邊區兒童團開展的“三大號召"和“五不運動”,使兒童們在實踐中接受了鍛煉,正是在這血與火的斗爭中,晉察冀邊區培養了建設新中國的一代新人。
(本文部分內容摘編自《中國少年兒童運動史話》)
星火代代傳
1937年到1948年,聶榮臻同志創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這是我黨我軍歷史上創建的第一塊敵后抗日根據地。它是華北抗戰的堅強堡壘,被毛澤東同志授予“抗日模范根據地”的光榮稱號。80多年時光更迭,今天的晉察冀大地上的孩子們沐浴著和平的陽光,這正是先輩們不屈抵抗的意義。
少年兒童紛紛走進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等紀念地,在這片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熱土上,了解晉察冀軍民艱苦卓絕的抗戰歷史。
2024年10月,共青團山西省大同市委員會、大同市檔案館、大同市少工委聯合組織“80年前晉察冀邊區抗日兒童團——《紅檔小讀者》”主題活動,并拍攝微視頻,引導更多少年兒童跟隨“紅檔小讀者”的腳步,“閱讀”80多年前家鄉土地上那群熱血少年的故事,厚植家國情感,強化時代感召。
共青團大同市委、大同市檔案局、大同市少工委組織少先隊員進行“紅檔小讀者”尋訪80年前晉察冀邊區抗日兒童團活動,并制作微視頻
2024年9月30日,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八一學校的少先隊員走進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參加以“祭英烈 ?鑄忠魂”為主題的紀念活動。他們聆聽小講解員講述包括家鄉抗日小英雄在內的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感悟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學校少先隊員朗讀詩歌《英雄》,真摯表達了對革命先輩的懷念和敬仰。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八一學校少先隊員走進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阜平八一學校的少先隊員積極參與“學習軍團”組織開展的“尋‘根’·探訪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主題活動,用歌聲表達著對先輩們的緬懷和敬仰。
中國少年先鋒隊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工作報告強調,要“深植紅色基因的種子”。抗戰時期的少年兒童組織正是最生動的教材,廣大少先隊輔導員可以以此為紐帶,用“童言童語”給少先隊員講好黨史、講好少年英雄的故事,引導新時代少年兒童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編輯:瞿凱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