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輔導員2025-08-21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14年抗戰歲月中,廣大少年兒童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為抗戰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黨的領導下, 廣大抗日根據地建立了抗日兒童團組織,并在斗爭中不斷發展壯大。青年抗日救國聯合會、中華民族抗日先鋒隊等青年組織,受黨的委托,直接領導抗日兒童團及其兒童組織的工作。除抗日根據地外,大后方的少年兒童在黨的領導下,也紛紛組織起來開展活動,同樣是宣傳抗日的一支重要力量。
今天的少年兒童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了解抗戰時期少年兒童的故事,學習他們愛國奉獻的精神,對傳承紅色基因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輔導員”微信公眾號開設《抗戰中的少年兒童紅色故事輯》專欄,聚焦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兒童團和少年兒童,通過提供相關歷史資料、經典故事及探究星火如何代代傳承,幫助少先隊輔導員更好地給少年兒童講好抗戰歷史和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抗日戰爭時期,在太行山區紅色革命根據地、八路軍總部所在地晉東南武鄉縣,“朱德兒童團”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關懷下誕生,兒童團團員們做了許多力所能及的工作,為抗戰勝利作出了貢獻。
歷史回顧
朱德兒童團的故事
朱德兒童團的前身是王家峪兒童團(以下簡稱“兒童團”)。
1937年9月,時任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率八路軍東渡黃河,建立起華北抗日根據地,總部設在太行山腹地武鄉縣的王家峪一帶。隨著工、農、青、婦等抗日組織的建立,兒童團很快建立起來,共有52名團員,分成4個小隊。
兒童團成立后,兒童團團員們工作非常活躍,他們站崗放哨,盤查行人;送信帶路,偵察敵情;擁軍優屬,支援前線;唱歌跳舞,大搞宣傳;防敵防特,保護治安;當小先生,給群眾講抗日救國的道理,等等。他們還在全縣兒童團操練防空大檢閱中獲得第一名。
1939年10月,八路軍總部移至王家峪落鳳坪。兒童團團員們不放一個可疑的人進村,還抓住一個離村多年的大漢奸。一個叫任二孩的兒童團團員不慎被敵人抓去,敵人把他打得死去活來,他也沒有說出半句兒童團的真實情況,最后還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
八路軍首長十分關懷兒童團團員們的成長。左權同志曾親自給兒童團團員的作文改過錯字。朱德同志了解到部分兒童團團員不愛學習的情況以后,于1940年5月回延安前夕,特意給兒童團寫了“斗爭和學習缺一不可”的題詞,極大地鼓舞了兒童團團員們。
在1942年秋天的反“掃蕩”中,兒童團與八路軍一起英勇斗爭,他們牽走鬼子的馬,把喝醉的鬼子扔進枯井里。兒童團團長李克元為了掩護民兵隊長,年僅16歲的他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鬼子占領武鄉縣重鎮蟠龍鎮后,兒童團團員們幫助大人“堅壁清野”,使敵人來了吃不到糧食,找不到水。他們還寫了100多條標語,乘夜貼到敵人的炮樓上。在八路軍攻打蟠龍鎮時,兒童團團員們又到野戰醫院去送水送飯,看護傷員,受到了表揚。
1944年“四四”兒童節,武鄉縣東部山區兒童團在蟠龍灘上進行全區軍事大表演和歌詠大比賽,王家峪兒童團雙雙獲得優秀,區長宣布命名王家峪兒童團為“朱德兒童團”,并將一面印有“朱德兒童團”金字的大旗授予兒童團。
(以上部分內容摘自《中國少年先鋒隊大全》)
星火代代傳
在山西省武鄉縣,“紅星楊”是一個被廣泛使用的詞匯。這里的賓館、飯店、旅行社等,很多都是以它命名。當地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朱德離開太行山前,曾栽下一棵白楊樹,并把一顆紅星埋在樹根下,此后紅星就長在了樹枝中。人們發現,掰開這棵樹的一段樹枝,其斷面竟呈現紅色的五角星模樣!這棵“紅星楊”所承載的紅色精神,深扎在武鄉百姓心中。
2015年,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山西戲劇職業學院精心打造了大型兒童劇《紅星楊》。該劇以朱德兒童團為原型,以朱德同志親手栽培的紅星楊為意象背景,通過當代少年"夢回太行"與當年兒童團團員共同抗戰的故事,生動展現了當年兒童團團員機智勇敢,鋤漢奸、打日寇的歷史,啟發當今的少先隊員對今天幸福生活的思考和珍愛。
兒童劇《紅星楊》劇照
2024年“六一”前夕,新落成的武鄉縣八路軍文化數字體驗館迎來不少前來參觀的少先隊員。他們紛紛被一名特殊的“講解員”吸引——這名身著八路軍軍服的“講解員”,其實是一個虛擬數字人,名字就叫“紅星楊”。“紅星楊”是該館借助數字化手段研發的紅色文化數字化系統,參觀者可以通過與其對話,了解武鄉紅色歷史。
中國少年先鋒隊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工作報告強調,要“深植紅色基因的種子”。抗戰時期的少年兒童組織正是最生動的教材,廣大少先隊輔導員可以以此為紐帶,用“童言童語”給少先隊員講好黨史、講好少年英雄的故事,引導新時代少年兒童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編輯:瞿凱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