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輔導員2025-10-22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9周年
今天是紅軍長征勝利89周年紀念日。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偉大長征精神,是黨和人民付出巨大代價、進行偉大斗爭獲得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世世代代都要牢記偉大長征精神、學習偉大長征精神、弘揚偉大長征精神,使之成為我們黨、我們國家、我們人民我們軍隊、我們民族不斷走向未來的強大精神動力。”
回顧昨天的長征路,是為了走好今天的長征路,開辟明天的長征路。新時代,如何用好這寶貴的精神財富,滋養新時代少先隊員全面發展?怎樣引領少先隊員學習、踐行偉大長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長征路?
全國各地少先隊組織進行了豐富的探索與實踐。讓我們一同看看少先隊員如何在生動的少先隊活動中,弘揚偉大長征精神。
數字科技破圈:從“鉛字課本”到“實景編碼”
“媽媽你看,這是‘飛奪瀘定橋’的通關章!”湖南省長沙市砂子塘天華小學2304中隊隊員劉奕賢舉著手機APP中的虛擬章興奮呼喊。
這是一場在植物園里開展的 “紅星照童心·親子共長征”沉浸式研學親子森林跑活動。40余組親子家庭化身“紅軍隊伍”,通過GPS定位“打卡”進行實景闖關,在實踐中“體驗”中央紅軍突破封鎖線、召開遵義會議、四渡赤水等十余個歷史節點,“重走”長征路。
當親子團隊抵達“會寧會師”模擬點,智慧 APP 實時彈出闖關指令。這場融入 GPS 定位的親子研學活動,將歷史事件轉化為線上闖關點,系統抵達點位自動播報事件背景并發布任務,實時記錄闖關數據。

根據后臺數據,輔導員發現:在“四渡赤水”關卡,隊員們完成“手腳并用”戰術模擬的平均用時比家長快17秒;在5處海拔梯度區模擬的雪山草地地形挑戰中,100%的隊員完成全程,90%的隊員在“翻雪山”環節展現出超越成人的體能韌性。
有的家長表示,沉浸式協作能夠重構親子溝通邏輯,讓“發火”轉為“鼓勁”、“說教”化為“體驗”,偉大長征精神通過“肢體記憶”完成了代際傳遞。孩子們在汗水中理解了“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在協作中領悟了“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
當課堂突破圍墻,當知識變得可觸可感,當長征歷史被轉譯為可觸摸的數字場景,思政教育便有了最生動的打開方式——沉浸式交互體驗讓思政教育煥發新生。
“紅領巾”體驗“新長征”
為引領少先隊員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從小立志報效祖國,山東大學輔仁學校二(7)中隊的隊員們開展了“重走長征路”活動。
隊員們齊誦《七律·長征》,一邊用腳步“丈量”歷史,一邊在實踐中磨煉堅韌的意志、增強愛國信念。

“在長征中,紅一方面軍走過了二萬五千里的路程……”行軍過程中,教官詳細介紹了紅軍的征途之長、用時之久,以及長征過程中遭遇的各種艱難險阻。隊員們聆聽著一組組數據,被長征路上的磨難、曲折所震撼,被紅軍戰士的英勇、堅毅,以及他們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所折服。

面對“鐵索橋”,隊員們化作“小勇士”,合作向前沖。他們摔倒后立刻爬起來,戰勝恐懼,戰勝自我。活動中,隊員們不叫苦、不喊累,把偉大長征精神牢記在心間,落實在行動中,展現了新時代少先隊員積極向上、不怕挫折的風采。

革命紀念館里的一堂思政課
臨近紅軍長征勝利紀念日,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實驗小學2023級“鄧稼先中隊”的隊員們走進福建省革命紀念館,在歷史的回響中追尋偉大長征精神的足跡。
展館中,一個個場景仿佛將隊員們帶回那段彌漫著硝煙與戰火的歲月。在“鐵血長征”展區中模擬的雪山草地場景前,只見枯黃的草叢與單薄的草鞋形成強烈對比。講解員輕聲說道:“當年近三萬福建兒女踏上長征路,很多人就穿著這樣的草鞋,走過了二萬五千里征途。”
中隊長江雨桐不禁感嘆:“爺爺奶奶經常說‘好日子來之不易’,原來前輩們經歷了這么多磨難。”


展柜里,一支斑駁的鋼筆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這是我們家鄉的永定籍紅軍戴鏡元的‘武器’。他用它記錄破譯的情報,幫紅軍避開了敵軍的重重包圍。”講解員講道。講解員又指著一束干枯的中草藥說:“長汀籍的傅連暲用這些草藥救活了無數戰友。”
在故事中,隊員們深刻感受到紅軍戰士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他們踮起腳尖,認真觀看展品,將這些故事刻進心里。
穿過革命人物長廊,兩側的人物肖像吸引了隊員們的目光。“大家看這位阿姨,她是‘福建長征三女杰’之一的謝小梅。”講解員指著一幅肖像介紹,“長征前她剛生完孩子,忍痛送別女兒就踏上征途,身體虛弱卻堅持背著行李,并照顧受傷的戰友。在她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紅軍戰士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

在紀念廣場,隊員們席地而坐,開展主題分享會。他們不僅近距離“觸摸”了長征歷史,更在心中種下了傳承紅色基因的種子。不少隊員表示,要像家鄉的紅軍戰士那樣,不怕困難、好好學習,用實際行動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內容來源:砂子塘天華小學、山大輔仁學校、福州市倉山區實驗小學)
編輯:耿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