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2025-10-16

10月12日晚,南京,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現場,節目《我愛你中國》引得全場觀眾齊聲合唱。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田嘉碩/攝
紅旗渠“最小”的建設者張買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歲,今年76歲。10月12日,他出現在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現場。和記者們見面時,張買江穿著藏青色的褂子,一口濃重的鄉音。他不再是紅旗渠上那個因為能吃苦被叫作“小老虎”的半大孩子了。多數當年的紅旗渠修渠人已經離世。
投入紅旗渠建設時,張買江只有13歲,在當時年齡最小。紅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人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稱為“人工天河”。
講起紅旗渠的故事,張買江還是中氣十足。從他激動的神態、揮舞的手臂和不時哽咽的聲音中可以感受到,紅旗渠對他來說不是一個符號,逝去的人和老去的故事,仍在他心里,隨時可以奔涌出來。
紅旗渠里的水已經流淌了60年。從空中俯瞰,紅旗渠像一條細而連綿的飄帶,掛在太行山間。這條人工渠全長1500公里,參與修建人數近10萬,耗時近10年。這是一項以肉身與山的力量抗衡的工程。當時,沒有先進技術與大型機械,民工要自制工具,用炮、錘一點點鑿出渠、開出路來。據新華社報道,在修渠過程中,林縣人挖出的土石方,可壘成一條高3米、寬兩米的“長城”,長度可以連接哈爾濱和廣州。

10月12日晚,南京,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現場,演員林永健(右一)在舞臺演繹紅旗渠工程設計師吳祖太的故事。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田嘉碩/攝
這個宏大的工程傳遞著“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氣魄,但紅旗渠背后是一個個真實具體的人。
他們渴望水。從張買江的名字也不難看出,這個家庭有多渴望水。“旱”“大旱”,在林縣縣志中是頻繁出現的字眼。紅旗渠工程開始時,當地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為了引來水,張買江的父親張運仁參加修渠工程,但不久后在工地因意外犧牲。隨后,張買江的母親把年幼的兒子送到渠上,臨行前對他說,“你爹沒把渠修到底,你就去替他完成吧,不把水引回來就別回家”。張買江在修渠工地上度過了9年的少年時光,半天假都沒有請過。
“江”買不來,得自己引過來。十幾歲的張買江,有時要背一百多斤的石頭,工友看他年紀小,讓他干輕活兒,但他有股倔強勁兒,挑重的活兒干。紅旗渠通水那天,張買江的母親在水邊坐了一夜。張買江為全村挑來了第一擔水。他對記者回憶說:“我去挑的俺村第一擔水,那天去挑水的老百姓,沒有一個不哭的。”
10月12日,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在河海大學舉辦。該活動由中央網信辦、教育部、水利部、人民日報社、共青團中央、江蘇省委網信委聯合主辦。河海大學(前身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是中國第一所水利高等學府,110年來培養了30多萬名畢業生。河海學子以“我飲河海一滴水,我獻祖國一生情”的江河情懷,為新中國水利建設作出卓越貢獻。

10月12日晚,南京,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現場,“蘇超”吉祥物豚寶和現場師生互動。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鑫昕/攝
在現場,河海大學校長鄭金海發表演講,他說,從古時候的大禹治水,到新時代的“江河戰略”,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治水興水的壯闊歷史。
張買江和河海大學師生見面時,掌聲雷動。和他一同出現在河海大學的,還有紅旗渠“鐵姑娘”隊隊長郭秋英、紅旗渠建設特等模范任羊成的外孫任斌強、紅旗渠干部學院教師李媛。
郭秋英70多歲了,仍有“鐵姑娘”的豪邁,她對年輕學子們喊話:“我只信一句話,誰說女子不如男?”50多年前,在她的帶領下,這支由年輕女子組成的隊伍學會了深井隧洞扶釬打炮眼,學會了快速有效排除隧洞中的濃煙,她率領“鐵姑娘隊”和男民工一道,干60天,鉆通了長達400米的“換新天”隧洞。
任羊成曾任紅旗渠工地除險隊隊長,在紅旗渠工地上,人們把他稱為“閻王殿里報了名的人”。在工地上,他常腰里系著一根粗繩,手拿撬杠和鐵錘,在懸崖峭壁間凌空作業。時間久了,他腰部被繩子勒出血痕。
曾任新華社社長的穆青寫過一篇文章,名為《兩張閃光的照片》。文章中說,20世紀60年代他第一次采訪任羊成時,紅旗渠工程已基本竣工。穆青問他身上是否還有繩勒的傷痕?他說,還有。他脫下上衣,穆青看到一圈厚厚的老繭,像一條赤褐色的帶子纏在腰際。穆青輕輕地撫摸著那條傷痕,實在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里充滿了淚水。錢學森在《人民日報》上讀到《兩張閃光的照片》后,徹夜難眠。如今,任羊成的外孫任斌強在紅旗渠景區,擔任凌空除險情景表演人員,無數次向游客復原當時的情景。
1997年出生的李媛是紅旗渠干部學院的青年教師。她的太爺爺李貴曾任林縣縣長、紅旗渠后勤指揮長。她說,她已經和紅旗渠“分不開了”,甚至只要聽到有一個人聽說過紅旗渠,卻不了解其中的故事,她都會感到挫敗。有人問她,如果放在現在,你們林縣人還能把紅旗渠修成嗎?她說,答案沒有那么重要,“我們為大家講了那么多紅旗渠的故事,不是讓大家為了60年前的紅旗渠唱贊歌,而是要在我們內心深處發問,我們還能不能像當年的前輩一樣,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畢竟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要修的渠。您又會如何修建屬于自己的紅旗渠?”
1965年4月5日,紅旗渠總干渠正式通水。60年來,紅旗渠已累計引水超過130億立方米,促進糧食增產80億斤。
這些年來,每年清明節,張買江都會用一個小水斗為父親墓前帶來一斗紅旗渠水,以前是母親帶著他來。母親去世后,他帶上了自己的兒孫。
10月金秋,張買江走在河海大學的校園道路上。他在路邊的展板前停下。展板上有張照片來自60年前,是紅旗渠總干渠通渠時的合影。他從上千個攢動的人頭中一下認出了自己。那時候他十幾歲,擠在比他高大的人群中間,手里舉著一張給紅旗渠建設者的獎狀。照片是黑白的,那是紅旗渠總干渠通渠的那天的實況,上千人圍在渠邊,有人鼓掌,有人揮舞著手臂。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郭玉潔
編輯:瞿凱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