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全國少工委2025-09-08
少先隊員們,大家都還沉浸在“勝利日”閱兵的激動振奮中吧?盛大閱兵所展現出的人民軍隊聽黨指揮的堅定信念,排山倒海的鋼鐵意志,勝戰制敵的實力底氣,真是揚我國威軍威!
不過,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這樣的大日子,舉辦舉世矚目的大閱兵,目的肯定不光是為了展現軍隊風采、展示武器裝備。我們少先隊員觀看“9.3”閱兵,成為“最帥天團”的粉絲,變成先進武器的“軍迷”, 都很好,但不夠 ——今天,咱們就從三個“小細節”來看看“9.3”閱兵還包含著哪些重要的道理?
細節一:率先出場的空中護旗梯隊

拉開雄壯的閱兵分列式帷幕的,是由45架直升機組成的空中護旗梯隊——中國共產黨黨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懸掛在直-20飛機下依次通場。
黨旗引領全場,蘊含著什么呢?
先請隊員們思考一個問題:從鴉片戰爭以來,我們中華民族一次次奮起反抗外敵侵略,都失敗了,為什么唯獨抗日戰爭取得了完全勝利呢?
是因為特別勇敢嗎?兩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等等,都曾涌現出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
是因為國際支持嗎?不要忘了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也屬于“戰勝國”陣營,仍然難免巴黎和會的恥辱……
關鍵的原因是: 中國有了中國共產黨,全民族抗戰有了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對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貢獻,可以概括為隊員們易懂易記的“三個最”:
“最早” ——中國共產黨率先高舉武裝抗日旗幟。1931年9月20日,九一八事變爆發后的第三天,我們黨就發表了抗日宣言,號召“給日本強盜與一切帝國主義以嚴重的回答”。當時,好多人還在為該不該抵抗、能不能抵抗、敢不敢抵抗爭論不休呢。
“最多” ——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的路線。要想打勝仗,就得把自己的人弄得多多的。因此,光靠正規軍去打敵人是不夠的,必須把全國老百姓動員起來,像“汪洋大?!币话阊蜎]敵人。我們黨正是用了這一正確方法,創建了廣大的敵后根據地,創造了“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敵后戰場逐漸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主戰場。
“最清醒” ——中國共產黨科學預見了抗日戰爭的發展變化。小朋友們都希望有預測未來的能力,可只是個夢想。而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就具備了這樣的“超能力”。抗戰爆發時,有人號稱“幾個月就能打敗鬼子”,有人哀嘆“中國必將亡國”……以毛澤東爺爺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抗日戰爭既不會很快打贏,也不會徹底亡國,而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取得最后勝利,將是一場持久戰(就像我們長跑一樣)。這一事后被證明完全正確的判斷,極大鼓舞全國人民的信心和斗志——你說說,這種力量是不是比幾百萬軍隊還厲害?
愛動腦筋的小隊員們可能會進一步問: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做得這樣對、這樣好呢?因為,我們黨代表著正義和進步,自然就站在了歷史正確的一邊—— 正義必勝! (盧溝橋旁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尾廳中,有一座“標語墻”,上面寫著: “中國共產黨,捍衛民族獨立最堅定,維護民族利益最堅決,反抗外來侵略最勇敢” 。建議隊員們有機會都去看一看——這里包含著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最重要答案。)
細節2:獵獵招展的戰旗方隊

戰旗列陣,勝利榮光。當25輛猛士車載著80面來自全軍英模部隊的戰旗緩緩駛過長安街時,我們也看到了抗戰偉大勝利的另一個答案—— 軍旗行進在大地上,力量來自于人民中。
電視直播時,湊近屏幕仔細看,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劉老莊連”。這面旗幟的背后就有著一個關于軍旗與大地的感人故事——1943年3月,全連82名官兵為掩護群眾全部壯烈犧牲。戰后,淮陰根據地人民選送了82名優秀青年補入該連,讓連隊血脈賡續不絕——正如昨晚文藝晚會重現這一幕時所展現的:“莫欺我中華無肝膽,母親膝下百萬兵!”——大家想想,有著這樣的人民,有著這樣的后盾,我們的力量必將源源不絕,還有什么樣的困難不能克服?還有什么樣的敵人不能戰勝?—— 人民必勝!
細節3:飛向未來的和平鴿和彩色氣球

相信所有小朋友都對這一幕印象深刻:紀念大會結尾時,伴著激昂音樂旋律,8萬羽和平鴿展翅高飛,8萬只氣球慢慢升騰,將大會氣氛推向高潮。
這個結尾,特別重要。就像各位同學寫作文,需要在結尾的時候把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紀念大會的重要主題)點出來——我們舉辦這場盛大的紀念活動,不是為了傳播仇恨,也不是為了炫耀武力,而是要告訴全世界:中國人民將在銘記歷史的基礎上,與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平等相待、和睦相處、守望相助,不讓歷史悲劇重演,開創和平安寧(如同飛翔的和平鴿)、五彩斑斕(如同漫天的彩色氣球)的美好未來—— 和平必勝!
隊員們,紀念大會的這三個小細節,所蘊含的其實正是三個關鍵詞: “ 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 只要我們牢牢記住這一真理,就一定能像習近平爺爺在昨天紀念大會上指出的那樣: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必將勝利!”
來源:微信公眾號“認真做爸爸” 作者:湯杰
編輯:高富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