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5-11-05
名稱:凸釘玻璃碗
年代:北周
尺寸:碗高8厘米,口徑9.5厘米,腹深6.8厘米,下腹最大徑9.8厘米;重245.6克
收藏單位:寧夏固原博物館
今天(11月5日)
第八屆進博會在上海盛大開幕
參展商帶來一件件全球好物
而在1400多年前
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國際商貿也讓一件珍貴的“進口貨”從波斯來到了固原
三個看點帶你認識凸釘玻璃碗

01 來自波斯的“進口貨” 深埋地下1400多年仍晶瑩透亮
在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
如果你是一位王公貴族
什么寶物最能彰顯身份?
不是黃金,不是美玉
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玻璃器皿
南北朝時期,玻璃器皿被視為珍寶,金貴程度堪比黃金,王公貴族爭相追捧,出現了不少贊揚玻璃器的詩文。其中,西晉著名文學家潘安之侄潘尼的《玻璃碗賦》最為出名:“灼爍旁燭,表里相形。凝霜不足方其潔,澄水不能喻其清……”
這件凸釘玻璃碗就是當時備受追捧的珍寶

它于20世紀80年代出土于固原市南郊的李賢夫婦合葬墓
雖在地下沉睡了1400多年
但依然晶瑩透亮
整體呈透明的碧綠色
內含小氣泡

內壁光潔
外壁有薄層的金黃色分化物
主要分布在下腹和底部
經檢測,其材質為鈉鈣玻璃
與波斯玻璃成分一致
因此,凸釘玻璃碗應是來自波斯薩珊王朝的“進口”玻璃碗

此外
外部裝飾有14個凸起的“凸釘”
這種工藝特征是使用燒吹技術制造
再利用雕花技術進行腹部、底部凸飾及口緣的整形
這種工藝在波斯薩珊王朝時期的伊朗高原上非常流行

自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伊朗高原西北部吉蘭省出土了大量同類碗及殘片,由于土壤腐蝕,大多失去原有的光澤。而這件凸釘玻璃碗基本保留了原有玻璃的色澤和亮度,是薩珊玻璃器中的精品,在國內外實屬罕見。
這件玻璃碗紀年明確
對確定此類玻璃制品的年代
具有標尺作用
是考察當時東西方貿易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
02 古代絲綢之路西北咽喉門戶 波斯的風“吹”到了寧夏固原
那么,凸釘玻璃碗
是如何從波斯來到固原的呢?
這就得從墓主人李賢說起
李賢是北周柱國大將軍
曾長期執掌固原地區

李賢墓志
固原作為古代絲綢之路西北咽喉門戶
是東西商旅往來的必經之地
也是當時西北地區的商貿重地、交通樞紐和軍事重鎮

2025年8月24日,俯瞰寧夏固原原州區境內的清水河流域
因此
李賢墓中出土“進口”珍品
不足為奇
與凸釘玻璃碗一同被發現的
還有兩件異域風格極強的“進口貨”
希臘神話、波斯生產、中國出土
串起三大文明的“胡瓶”
鎏金銀壺
在全世界現存的薩珊金銀器中
無論其工藝水準,還是表現內容
都是絕無僅有的珍品

來自薩珊時代的鎏金銀壺,寧夏固原博物館藏
金戒指
正中鑲嵌一塊藍色青金石
石面上雕刻一人,雙手持一弧形花環
現存的一件薩珊銀盤
與此枚戒指的圖案非常相似
可見這枚金戒指應來自薩珊或中亞地區

來自薩珊或中亞地區的金戒指,寧夏固原博物館藏
從出土的“進口”珍品中
可以看出
當時的波斯薩珊王朝與北周之間
有著頻繁的商貿往來
也印證了
寧夏固原在古代絲綢之路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03 從絲路駝鈴到進博展臺 跨越時空卻精神共鳴
當我們凝視這只依然晶瑩透亮的凸釘玻璃碗時
仿佛能聽到
古代絲綢之路上悠揚的駝鈴聲
它見證了古代中國與世界的商貿往來

而在今天
進博會盛大開幕
來自123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企業參展
同比增長23.1%
共建“一帶一路”合作、進博會
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進博會作為新時代的國際合作平臺
續寫著中國與全球共享機遇的篇章

從絲路駝鈴到進博展臺
跨越時空卻精神共鳴
1400多年前
波斯的風沿著絲綢之路“吹”到了固原
1400多年后的當下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煥發著新的生機
本屆進博會
將有哪些“進口好物”首發首展?
我們一起關注
編輯:耿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