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我們愛科學2025-08-22
大家好,我是長征七號運載火箭。2016年我完成了首飛,8年過去了,我現在已經成長為一枚“成熟”的火箭了。今天沒有發射任務,正好給你們講講我的故事。
神圣使命
為了托舉給空間站運送貨物的天舟貨運飛船,我誕生了。自從首飛成功后,每次天舟貨運飛船送貨,我都是專屬“司機”。
你知道嗎?其實一開始我不叫長征七號。那時候,為了滿足航天任務需求,科學家打算改造長征二號F火箭,所以一開始我叫“長征二號F/H”。后來,我發生了一些改變——科學家更換了我使用的燃料,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我身上需要改動的地方就多了。經歷了幾十次的改動和復查后,新一代運載火箭,也就是我:長征七號,正式出山了。
作為一枚中型火箭,我的身體是“兩級半”的構型,身高53.1米,芯級直徑是3.35米,捆綁在我身上的4個助推器直徑有2.25米。這樣的身體構造讓我能運送更重的東西。我不僅可以發射天舟貨運飛船,還能發射一些低軌衛星,甚至完成一箭雙星或多星的任務。
我還有其他一些特點,比如無毒無污染。我可是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的運載火箭,全箭都采用了無毒無污染的液氧推進劑組合。這種推進劑燃燒的產物是水和二氧化碳,對環境比較友好。我執行任務也非常“靠譜”。因為我的主要任務目標就是發射貨運飛船,把貨運飛船送到軌道上后,貨運飛船要和空間站進行交會對接,所以我必須“卡點”到達,到的位置也不能有偏差。
我都送過誰
我最想告訴你的其實是我送的那些重量級“客人”,這是最讓我驕傲的工作。
送天舟一號上天,那是2017年的事了。那會兒我們的天宮空間站還沒有建成,在軌的還是天宮二號實驗室。但那次我可是收獲滿滿。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進行了多次交會對接試驗,并進行了推進劑在軌補加。這次的成功為后續天舟飛船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21年天舟二號上天時,我已經“認路”了。天舟二號也很棒,它當時先后與天和核心艙進行了4次交會對接,完成了飛船繞飛等任務。同年9月,發射的天舟三號帶的貨物比前兩個的多多了,我也是花了老大的力氣,才把它送上去,完成了一系列任務。
2022年5月,天舟四號要上天。它帶了足夠神舟十四號3名航天員在空間站生活6個月的物資,還有一些實驗裝置。其中光蔬菜品種就達到了32種,還不算那些節日食品和獎勵食品。面對這么能干的天舟四號,我默默豎起了大拇指。
過了半年,天舟五號也要上天,我自然責無旁貸。這次天舟五號與空間站組合體實現了2小時的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我國空間站物資補給能力大大提升了。
2023年5月,天舟家族的新伙伴天舟六號來了。這家伙和它前面的兄弟差別還挺大。它是世界現役貨物運輸能力最大、貨運效率最高、能力最全的貨運飛船。因為天舟六號的超強運輸能力,我連運送貨物的次數也少了,從每兩年上天4次變成3次。
2024年1月,我一鼓作氣把天舟七號送上了太空。天舟七號與空間站的交會對接時間用了3小時,帶的貨物種類有260多種,其中很多都是生活物資,用來改善航天員的生活,例如為神舟七號航天員準備的春節大禮包等。
對了,在運送天舟貨運飛船的間歇,我也沒有閑著,這期間我還往天上運送了很多衛星。在運送天舟家族上天的過程中,我看到了越來越先進的天舟貨運飛船,看到了我國科技的進步。
我的小秘密
為了加深你對我的了解,我決定告訴你一些我的小秘密。
不管晴天雨天,需要我發射便是“晴天”。我所在的這個發射場,氣候潮濕、降水量大??蔀槭裁次也慌履??因為我有防水措施。為了防止雨水和冷凝水傷害我,我身上的防水措施非常精細。只要不是大暴雨,我就能順利起飛。此外,為了防御發射場的大風,我還有防風抗風的設計。為了提高我的抗風能力,科學家給我裝上了防風減載裝置。即使遇到8級大風,我也不怕。我身上最重的部分就是我肚子里的燃料了。火箭外殼和設備的重量才占總重量的十分之一。
除了不怕風不怕雨,我還不怕冷。曾經我在低溫燃料加注后成功停放了24小時,創下了低溫燃料停放時間最長的紀錄。要知道,低溫燃料不僅溫度非常低,還易燃易爆易蒸發,這樣停放的我就像一枚不定時炸彈,更何況我身上的儀器設備也要面臨低溫的考驗。像我這樣的新一代運載火箭,有多種發射任務,因此程序復雜,停放的時間越長,就能為發射爭取更多的有利時間,讓發射更可靠。
我好像什么都不怕,不過我常常調侃我的發射平臺,因為它那么怕熱,每次我一發射,它又是穿防曬衣又是噴水,搞得緊張兮兮的。
火箭點火的剎那,溫度能達到2800攝氏度,發射平臺在高溫炙烤下,很容易受損。因此,每次發射前,發射平臺都要穿防曬衣——一種特別的防護涂層。這件“衣服”可真大啊,有近2000平方米呢,做涂層的用料都要近4噸。
在平臺旁邊還有個大流量的噴水降溫降噪系統。在火箭發動機點火前,系統給發射平臺噴一層5厘米厚的水膜,在火箭飛到5米高后,系統會再向箭體尾部火焰中心噴水,每次噴20秒左右,兩次要噴400噸水,才能保證發射平臺不會“發燒”。
編輯: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