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2025-09-24
本報北京9月2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國)今天,在北京的人大附中航天城學校,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仲平告訴師生,自己是做工程技術的,第一次來到全國政協“委員科學講堂”,“有點緊張,請大家諒解”。
在當天舉行的“委員科學講堂”上,李仲平從9月3日勝利日閱兵的戰略核導彈講起,以“航天逐夢,材料筑基”為題,向師生深入淺出地闡釋了國家發展航天的意義,并從航天材料支撐航天裝備發展的角度,回顧了中國探索浩瀚宇宙、建設航天強國的歷程。
“我們是第三個獨立掌握全套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第二個獨立建成空間站的國家、目前唯一獨立擁有并運營空間站的國家……”
“這些年有一個空間特別重要,‘臨近空間’……這是大國必爭的戰略高地”。
“航天材料要解決兩大難題,減輕重量和突破熱障”。李仲平盡量讓講解通俗易懂,吸引臺下的學生。
在講到先進的碳纖維復合材料時,這位著名的航天復合材料專家提到,一束“鉛筆芯粗細”的碳纖維,可以拉起約220公斤重物。他還介紹,碳纖維復合材料的構成,有點像我們先人用過的稻草泥磚,且根據考古,古人燒陶時就利用類似原理解決陶器開裂的問題。他告訴同學們,中國人要有“文化自信”。
講座最后,他指出,我們國家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航天大國,在有些方面與西方航天強國還有差距,但我們有自身的獨特優勢,正在向航天強國快步前行。“希望同學們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熱愛航天,在不遠的將來,能夠成為中國航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譜寫航天夢托舉強國夢新的篇章!”
在回答一名學生有關克服困難的提問時,李仲平表示,回顧我們的發展歷程,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自信、自立、自強。他列舉了自己負責的一項成果的曲折研發過程,以此來說明:“通過這樣一個過程,先是做到自立自強,再增強我們的自信。”
今天是“委員科學講堂”的第十四場。開展“委員科學講堂”活動,是全國政協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科普工作重要論述的實際行動。在這個科普教育平臺上,政協委員履職盡責、科普為民,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形成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不斷發揮積極作用。
編輯:耿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