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我們愛科學》雜志2025-09-26
它是一艘10萬噸級養魚工船,首次見到它的人都會驚呼:“比航母還大!”帶著魚苗,它向遠海出發了,游弋、放牧、逐浪追天。大船滿載歸來,來自這艘養魚船的首批大黃魚上市了,吃到的人都嘖嘖稱奇。
沒錯,它就是有著移動的“海洋牧場”之稱的全球首艘智慧漁業養殖船——國信1號。

那么,國信1號長什么樣子,有何特別之處,它又是如何進行魚類養殖的呢?讓我們去一探究竟吧!
藍色海洋中的“巨無霸”
國信1號是個名副其實的“巨無霸”。它的船體總長249.9米,型寬45米,型深21.5米,載重量約10萬噸,排水量近13萬噸,設計最高航速10節,創造了養殖漁船單船噸位和養殖規模最大、單艙水體量最高等多項國內外紀錄。



國信1號內部還設有15個養殖艙,養殖水體8萬多立方米。排水量13萬噸是什么概念呢?我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的滿載排水量是8萬多噸。作為我國深海養殖的“大國重器”,國信1號堪稱“漁業養殖航母”。
首創“船載艙養”
養殖船,顧名思義就是在船上養殖。國信1號以“船載艙養”的模式開展大黃魚、石斑魚、大西洋鮭等名優魚種的養殖,設計年產高品質魚類約3700噸。要知道,位于吉林省西北部查干湖冬捕的年捕撈量是1500噸,國信1號生產的魚可以超過兩個查干湖冬捕的量,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海上魚倉。

國信1號使用“艦載艙養”模式
那么,什么是“船載艙養”模式呢?簡單來說,就是從魚苗入艙、投喂養殖到起捕、加工、運輸,魚生長的全周期都在船上,相當于在一艘船上構建起一座漁業養殖加工廠。可以說,船開到哪里,哪里就是漁場。
為什么要在船上養魚?
我國擁有1.8萬多千米的大陸海岸線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國土,海洋資源極為豐富。水產品是人類獲得優質蛋白的重要來源,海水養殖更是我國水產品供給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么,為什么要在船上養魚?作為世界第一漁業大國,我國的水產養殖產量占全球總量約四成,但傳統的海水養殖都在近海,遠洋漁業仍有巨大的開發潛力。

近海網箱養魚
過去,漁民在近海拉起一排排網箱,通過人工投喂餌料來加快養殖魚類的生長。但投喂的餌料不可避免地會進入海水中,造成近海海域環境的污染。有了國信1號這座“海洋牧場”,漁民可以將魚兒帶向深遠海海域,還可以到處航行。

養殖工船
這帶來了很多好處。首先,水質污染問題解決了。其次,如果遭遇臺風等極端災害,國信1號可以提前根據災害預報,先行撤離,躲避臺風、赤潮等自然災害,讓魚兒在更加適宜的水域里生長,并依據水溫和環境變化自航轉場,選擇水溫、洋流、氣候等最合適的海域,讓魚兒始終處于適宜生長的環境中,從而快速、健康地成長。可以說,國信1號能夠解決以前深海養魚存在的各種問題。
知識鏈接
養殖艙如何換水?
大黃魚的整個生長周期都是在這艘船上度過的,想要養出品相好的大黃魚,水質是關鍵。國信1號的15個養殖艙與外界海水并非自由連通,而是在首尾各設置了兩個泵艙,通過15臺海水泵,將海水源源不斷抽取并注入養殖艙中,艙內的水通過底部排水管道完成水體交換,全天最多可實現16次換水。

養殖水艙的驅魚漩渦
另外,水體循環系統還采用多角度進水,使水流在養殖艙內形成旋轉流態,促進魚兒游動,使魚兒不做“懶惰魚”,快樂嬉戲、茁壯成長,擁有強健的“體格”。和傳統的近海網箱養殖大黃魚相比,深海養殖大黃魚口感更接近野生。

首批起捕的大黃魚
孤勇者的探索先行
雖然水產養殖技術和船舶技術都已經發展多年,深遠海“船載艙養”卻仍然是待拓荒的新興領域。國信1號的核心技術——“船載艙養”模式,屬于國際首創。在此前,從來沒有人在船上全周期養魚。“船載艙養”是否可行?如何為魚提供最佳生長環境?
首先來看動力系統。國信1號體量堪比兩艘遼寧艦,動力系統方面,不僅需要滿足輪船的動力需求,更要考慮不同養殖模式下全船動力的穩定供應。為此,科研人員為船配備了包括主發電機組、電力推進系統等在內的動力系統。


其次,國信1號的養殖對象以大黃魚為主,而大黃魚對養殖環境的靜音要求較高。大黃魚的耳中有耳石,自古以來,我國漁民就有追趕魚汛,在船上敲擊作響捕捉大黃魚的習俗。從科學上講,大黃魚是應激反應相對強烈的養殖魚種,因此,對噪聲的抑制成為科技攻關的要點。針對工船上可能會產生的振動和噪聲,科研人員采用主動減振措施,有效控制了全船的振動和噪聲水平。
智慧“大腦”智慧養魚

國信一號有先進的船岸一體化系統
國信1號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如何精準定位并操控它作業呢?這座“海洋牧場”擁有智慧的“大腦”——先進的船岸一體化系統和智能養殖系統。
船岸一體化系統包括衛星通信接收系統、4G通信系統、船舶狀態監視系統等,操作人員在岸上就能有條不紊地對國信1號進行遠程監控。

國信1號的基本結構
智能養殖系統則可以完成魚苗入艙、飼料投喂、聚集捕魚、水質調控、冷藏加工等的自動化作業。
通過這個平臺,全船2108個測點信息對養殖艙內水、氧、光、飼、魚進行集中控制與實時監測。?
未來可期
國信1號的首站目的地是700海里外的福建寧德外海海域。在這里,首船魚苗入艙,一艘大船滿懷“向海洋要食物”的堅定決心,開啟了“游弋之旅”。
游弋了整整一個夏季,在秋天到來的時候,收獲也如約而至。2023年9月,國信1號的首批大黃魚起魚上市,首批起捕的大黃魚約65噸,實現活魚現捕、鎖鮮冷鏈運輸,第一時間到達百姓的餐桌。

有了第一艘船的經驗積累,現在后續養殖工船的研制也已經開始了。目前全國有6艘養殖工船在建,除了養大黃魚之外,未來還會養殖三文魚、石斑魚等深海魚,深海將會出現更多更大的“海上糧倉”。
編輯:瞿凱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