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2025-11-14

小年說:
在《黑貓警長》第三集中,森林里的小動物們用紅土筑起的堅固圍墻,夜里就被啃壞。黑貓警長查明真相:是大象、河馬和野豬偷吃了紅土!
其實,這在現(xiàn)實中也有原型,被稱為“食土行為”。那么,動物為什么要“偷吃紅土”???????
??????
推薦給你,靜夜思。
《黑貓警長》的紅土小偷竟然是真的!
動物為什么會吃土?
來源:蝌蚪五線譜(ID:kedo2011)
01
從動畫到現(xiàn)實:
動物真的會“吃泥巴”
在熱帶的非洲草原上,大象經(jīng)常用長鼻卷起大團濕潤的紅土放入口中慢慢咀嚼;在亞馬遜雨林的懸崖上,每天清晨都會聚集上千只金剛鸚鵡,它們整齊地停在土壁上,用喙一點點啄食黏土;而在亞洲的森林里,野豬、猴子、鹿也常被拍到刨土舔地的場景。
這種吃土現(xiàn)象并非偶然,而是一種極其普遍的生態(tài)行為。科學家在至少136種哺乳動物和55種鳥類中發(fā)現(xiàn)過類似行為(Dudley et al. , Oecologia , 2000)。甚至在一些古老的人類部落中,也存在“食土”的傳統(tǒng)習俗,用以“養(yǎng)胃”“解毒”或“補充營養(yǎng)”。
換句話說,黑貓警長的“破案故事”,其實正巧揭開了動物世界一個有趣的自然現(xiàn)象:吃土,并非愚蠢之舉,而是進化出的自然行為。
02
吃土不是饞,
是一種“自然處方”
科學家對動物食土的原因提出了多種解釋,但總體可歸納為三大類:補充礦物質(zhì)、吸附毒素、保護腸道。
礦物質(zhì)補充劑
在熱帶地區(qū)的雨林中,由于降水量大,降水時間長,土壤經(jīng)過長期淋洗,植物中所蘊含的鈉、鈣、鐵等礦質(zhì)元素含量往往較低。草食動物主要以植物為食,容易缺乏這些必須的營養(yǎng)元素。紅土富含鐵、鈣、鎂等礦質(zhì)元素,吃一點紅土,就像在吃“天然礦物質(zhì)片”。
研究發(fā)現(xiàn),非洲象尤其偏愛含鈉量高的黏土。坦桑尼亞卡塔維國家公園的象群,甚至會每年遷徙到某些“鹽堿洞”中取食富鈉土壤。因為它們的日常食物——樹葉和樹皮——含鈉極低,而鈉離子對神經(jīng)和肌肉活動至關(guān)重要,吃土就變成了一個好選擇。
天然“解毒藥”
另一種解釋與植物的防御機制有關(guān)。很多植物為了不被吃光,會產(chǎn)生苦味的生物堿、單寧或甙類物質(zhì),這些成分對動物的肝臟和腸道會造成較大的負擔。動物在吃下這些“帶毒”的植物后,若再吃一點含鋁硅酸鹽的黏土,就能讓這些毒素被吸附、沉淀、排泄,不再被身體吸收。
在亞馬遜雨林中,科學家發(fā)現(xiàn)鸚鵡群吃的土中富含高嶺石(kaolinite),一種黏土礦物。實驗表明,高嶺石能有效吸附植物中的有毒生物堿,減少中毒風險。
腸胃保護與微生物平衡
某些動物(尤其是哺乳類)在季節(jié)交替時會換食不同植物,這會導致腸道菌群暫時失衡。而紅土中的礦物質(zhì)可在腸壁上形成一層保護膜,緩解胃酸的刺激或寄生蟲的數(shù)量。猴子、豬類等雜食動物常被觀察到在吃完植物根莖或未熟果實后舔土,這很可能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03
動畫里的“食土賊”
為什么偏愛紅土?
《黑貓警長》中的大象、河馬和野豬為什么偏偏要去吃紅土做成的墻?難道紅土要比其他土壤好吃?其實,這背后也有科學依據(jù)。
其實,紅土的成分對于動物來說“恰到好處”。紅土呈現(xiàn)出獨特的紅色,是因為其中富含氧化鐵(Fe2O3)。氧化鐵不僅賦予土壤顏色,也能補充鐵元素,這對動物們血紅蛋白的合成至關(guān)重要。
此外,紅土常常含有較多的鋁硅酸鹽和碳酸鈣,這些物質(zhì)能吸附毒素、緩沖酸性物質(zhì),對腸胃溫和、保護。換句話說,紅土兼具“補給”和“解毒”兩種作用。
不僅如此,熱帶、亞熱帶地區(qū)常見的紅壤,正是食土動物的集中棲息地。高溫多雨的氣候使鐵、鋁在土中富集,而鈉、鈣等易溶元素被雨水帶走。于是動物必須主動尋找富含礦物的土壤,這些紅土層往往是最理想的選擇。
比如,在肯尼亞的安博塞利國家公園,大象會在雨后沿紅土崖邊挖洞取食;在印度的尼爾吉里山,野豬群則在紅壤坡地上留下深深的刨痕。它們的行為與地貌分布和土壤種類高度吻合。
更令人驚訝的是,動物似乎有能力區(qū)分不同土壤。科學家發(fā)現(xiàn),大象和猴子會反復嘗試不同地點的土,只選擇口感細膩、略帶咸味或黏性的土壤。化學分析證實,這些“被選中”的土礦物結(jié)構(gòu)穩(wěn)定、毒素含量低、微量元素含量豐富,適合食用。可以說,它們在用進化出的味覺和經(jīng)驗篩選“最合適的藥方”。
《黑貓警長》里的“紅土圍墻案”,看似一場滑稽的鬧劇,實則蘊含著真實的科學原理。那些偷偷啃食紅土的大象、河馬和野豬,并非“異食癖”,而是在追尋生命所需的元素。不過,正如這集動畫的結(jié)局,吃紅土是正常行為,但竊取其他小動物的勞動成果則是大錯特錯,它們最終也因此得到應有的懲罰。

接受審判的紅土小偷?圖片來源:《黑貓警長》
紅土不僅是建筑材料,更是動物的“礦物藥房”;吃土,也并非愚笨,而是一種源自本能的健康管理。每一種看似奇特的動物行為,都是大自然精心設(shè)計的生存法則,值得我們持續(xù)探索和敬畏。
參考資料:
1. Dudley, J. P., & Das, K. (2000). Geophagy in animals: mineral nutrients, toxins, and intestinal protection. Oecologia.
2. Gilardi, J. D. et al. (1999). Parrots eat clay to detoxify seeds. Nature.
3. Krishnamani, R., & Mahaney, W. C. (2000). Geophagy among primates: adaptive significance and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Animal Behaviour.
4. Abrahams, P. W. (2012). Human geophagy: A review of its nutritional and health implications. Geographical Journal.
5. 《黑貓警長》(上海美術(shù)電影制片廠,1984年)
作者:劉若冰
審核專家:張云峰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研究員
編輯:瞿凱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