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未來網2025-08-12
未來網北京8月12日電(記者 謝青)8月2日至7日,2025?“影像自然·守護未來”青少年保護自然影像推動計劃“自然少年團”自然影像(烏蘭布和)訓練營的26名青少年營員,在著名野生動物攝影師、“野性中國”工作室創始人奚志農,以及董磊、孫曉東等專業導師的指導下,度過了6天的自然生態攝影之旅。
他們之中最小的只有9歲,最大的也僅有17歲,卻拍攝出一批高水平的自然生態影像作品。當孩子們用自己的視角探尋自然世界時,有哪些攝影靈感?背后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圖為部分營員在烏蘭布和沙漠中合影
遠道而來赴一場約定:行程滿滿,收獲頗豐
此次訓練營在面向長期保護自然類別的杰出貢獻群體、邊防、偏遠地區等方面的公益群體中也選出青少年,參與到實訓活動中來。
從新疆遠赴內蒙古,營員張宸睿說,“6天的內蒙古之行,像一場被風沙浸潤的夢。當我背著相機踩進這片土地時,才懂得自然的敘事從不需要刻意雕琢。”
圖為營員張宸睿拍攝的雨燕
在陰山褶皺處觀察到嗷嗷待哺的小雨燕,于烏蘭布和沙漠目睹沙蜥與沙地相融的景象;在龍游灣晨霧中與蜻蜓相遇,見證雁群掠過水面的靈動;納林湖畔,鵜鶘、晚風與松林構成獨特景致;千里山黃昏,追逐野兔、雀影……
“離開時,相機里存滿了光影,心里卻裝下了整個自然。”張宸睿感受到,“原來最好的影像,從來不是定格在膠片上的瞬間,而是刻在心底的,對這片土地的眷戀與承諾。”
從云南昆明來到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營員楊龍舒在這片遼闊大地上有了獨特感悟。手持長焦相機,她不僅領略了“黃沙一片,匝地無埃”的壯闊,還捕捉到沙蜥在梭梭下的身影,感嘆造物主的精妙,用快門定格自然之美與因自然綻放的笑顏。
圖為營員楊龍舒在拍攝
實訓期間,楊龍舒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日落時分,她與好友立于沙丘之巔,見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景象,晚霞、炊煙構成美好畫面。她說“雖然我離去后腳印會被黃沙掩埋,但沙漠植物的堅韌、沙蜥的生機及歡笑都被相機記錄,深藏在我的心間。”
圖為奚志農老師和營員們一起拍攝
穿越風沙和晨光的旅程:敬畏自然,和諧共生
6天的訓練營,實訓攝影課涉及到沙漠、山林、濕地、湖泊等多場景拍攝,豐富的自然場景也讓營員們大開眼界。
初到沙漠,營員郝駿之震撼于黃沙漫天的景象,在跟隨老師拍攝沙漠生態時,雖然相機鏡頭被沙子刮花了,但他卻驚喜于捕捉到沙蜥剪影的珍貴畫面,還學會用微距攝影記錄沙蜥之美。
營員張書赫自幼對自然懷有向往,從蒙牛牧場拍攝的俯視視角,到烏蘭布和沙漠以低視角記錄生物,再到千里山以微距呈現微小生物視角,他說,“無論未來是否成為專業野生動物攝影人,此次經歷帶來的洞察世界能力和看待自然的方式都將讓我受益終身。”
圖為奚志農老師(左)和營員李天行(右)
在烏蘭布和沙漠中,11歲的營員李天行和奚志農老師一起將鏡頭對準了一只沙蜥。兩個人慢慢靠近、慢慢等待,最終收獲了滿意的照片。李天行說,“沙漠中的綠洲,讓我明白,即使在最荒蕪的地方,生命也能找到生存的方式,綻放出希望的光芒。”
收獲榮耀與友誼的難忘旅程:精彩快門,獨家記憶
“有這么一個超棒的機會我怎么能不激動?!”訓練營開營第一天,在自我介紹時還略顯靦腆的營員丁子善,此后卻成為課堂上積極發言的小達人。
圖為營員丁子善在拍攝
作為一個“小昆蟲專家”,丁子善在沙漠中發現了獨特的山地麻蜥。“我趕忙對它進行‘采訪’,它卻沖不見了,一看它就很內向。”回憶起訓練營的難忘時刻,丁子善說,“這次不僅拍到許多此前沒有見過的動植物,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不同面貌。”
“我始終認為按下快門的時候,是為了捕捉人的內心深處難以言喻的光芒。”對于攝影,營員王珺玉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在沙漠中沒有網絡信號的時候,她覺得“那段時間仿佛變得很稠很稠,讓大家從陌生到熟悉,我們在山間跋涉,在沙漠里奔跑,玩幼稚的游戲。路途中的一切,沙礫,雨水,風,在我們拿起相機的一瞬間,都被雕琢錘煉。”
圖為孫曉東老師(右)在指導營員王珺玉(左)拍攝
6天的訓練營,讓營員們學習到了攝影知識,也收獲了珍貴的友誼。王珺玉說,“我在營員們身上也深刻感受到熱愛的力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擅長的方向,他們的專注和付出讓攝影的過程被賦予更加鮮明的意義。”
圖為營員劉嘉俊作品。
大家以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相處著,對自然界動植物的喜愛都變作一次次的快門記錄。來自廣東潮州的劉嘉俊此次獲得了特等獎“奚志農”獎,他說“之后回到潮州,我也想拿著相機,把老家好看的地方、有意思的事兒拍下來,也像在烏蘭布和這樣,讓更多人看見自然多好玩、多重要,咱們得好好護著它!”
編輯:高富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