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少年文摘2025-08-15
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現“雷”“電”二字。古人對這些自然現象既敬畏又好奇,為了找個合理的解釋,就想象天上有雷公電母。
不過也有不少古人對雷電的形成原理進行了思索。西漢《淮南子》提出“陰陽相薄為雷,激揚為電”;東漢王充進一步解釋為陰陽二氣劇烈碰撞、摩擦形成雷電;明代張居正記載雷擊“石裂木折屋毀”的特性,并指出“雷為陽陰擊搏之氣”。可見,古人對雷電的探索從未停歇。
雷電之謎直到18世紀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才被初步揭開。
自然界中存在兩種電荷:正電荷與負電荷。兩片帶有異種電荷的云層相互接近的時候,極大的電勢差致使空氣電離。極大量的電荷在極短時間內發生中和,所以發出光和聲來。那光就是閃電,聲音就是雷鳴。
編輯:高富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