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2025-08-19
8月6日,被譽為“蘇小超”的2025“省長杯”江蘇省青少年校園足球聯賽落下帷幕。來自南通市第二中學、海安博文高級中學的“足球小將”分別斬獲高中女子組冠軍和男子組亞軍。
這個夏天,南通隊成為火爆全網的“蘇超”聯賽“頭狼”,目前以七戰全勝的成績領跑積分榜。傲人戰績的背后,是南通數十年青訓體系和“校園足球”模式的打造,全市241所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共培養了數十萬名學生馳騁于各個綠茵場。
南通市第二中學球員進行暑期訓練。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筑牢校園足球根基
側滑、起跳、撲球……南通第二中學(以下簡稱“南通二中”)的足球場上,15歲門將朱麗娜憑借一連串行云流水動作,將足球穩穩擋在門外。
作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滿天星”訓練營總營基地——南通二中實現了全賽季班級聯賽、全維度課程開發的培養模式。全校2400名學生中,有1500人參與踢球、106人專門踢球。
在“蘇超”賽場上表現出色的球員程鑫、季桑楠、張衛等均畢業于該校。“我們的課程按照國家體育總局單招考試的文化課設置,每天上午及下午一二節課是文化教育,此后進行不低于兩個小時的足球訓練。”南通二中體工辦主任王建中說。
南通市教育局校足辦相關負責人認為,“教體融合”是當地校園足球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十多年來,該市各中小學校積極響應發展校園足球號召,將足球納入學校體育課程,同時加強足球師資隊伍建設,提高足球教學水平。“各校還通過組織班級聯賽、校際友誼賽等形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比賽機會,充分激發他們的足球熱情。”
2012年,南通市開始舉辦青少年校園足球聯賽,除市級總決賽外,各縣(市、區)級平均每年組織開展了1840場比賽,共有1140支隊伍、13860人參賽。各縣(市、區)所在的學校平均每年組織近60000人,參與近7500場次賽事。
為深耕細作“校園足球”,2015年,南通市教育局、市體育局在南通二中成立“校足辦”,加快推進全市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南通市政府還兩次出臺《南通市足球改革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初步構建了“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家校聯動、社會參與”的青訓培養體系。
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長陳斌稱,在中小學階段,足球已成為每名學生掌握的基礎技能,“幼兒園抓游戲、義務教育抓普及、高中抓特長”的分段模式培養模式,以及市級教體部門、各縣(市、區)和學校三級聯動等,為培養足球后備人才搭建了平臺,厚植了沃土。
作為國家首批校園足球改革試驗項目,2018年,南通市啟動了校園足球“滿天星”訓練營。“該項目采用‘3+N’模式,即南通二中和崇川區、海門區、如皋市3個核心基地,承擔高水平訓練和競賽任務,N個營點校(覆蓋全市241所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輻射基層訓練。”南通市教育局校足辦主任陸建稱,該項目由市教育局牽頭,聯合市體育局、市足協等多個部門成立領導小組,統籌經費、師資、賽事等資源。
祝宗明正在指導小球員訓練。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拓寬人才培養通道
隨著校園足球文化的普及,更多的學生開始了解足球、愛上足球、參與足球運動,越來越多的“足球小將”開始嶄露頭角。
據悉,南通市“校園足球”培養的球員中,已有40多人次進入各級別職業俱樂部,參加了中國職業聯賽;80多人次入選中國足協各年齡段國字號集訓隊;100多名優秀運動員被同濟大學、南京大學等全國重點高校錄取。
“正是踢球鍛煉了我們不怕吃苦的精神,學習中遇到困難也不會輕易放棄,這就是足球的魅力。”今年剛收到北京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曹俊杰見到了曾一起踢球的兩位足球伙伴,一位是剛考入北京理工大學的劉雨樂,一位是剛考入江蘇大學的楊葛淼。他們都是南通這座足球“夢工廠”走出來的追夢者。
近年來,南通安排男、女22個單年齡梯隊分布在市區7所中小學,承擔足球項目“市隊校辦”建設。
每年5至7月,由各訓練學校向南通市體育局提出運動員升學、轉學需求,市教育局負責運動員注冊、訓練和參賽,市教育局同時負責審核運動員的學位、學籍等情況,并統一調配運動員入學、升學工作,確保打通足球精英梯隊運動員“一條龍”入學、升學通道。此舉既破解了傳統青訓的痛點,又解決了家長認為“踢球荒廢學業”的后顧之憂。
對于頂尖足球苗子,南通還有著更專業的培養通道。創立于2011年的珂締緣俱樂部通過構建覆蓋全年齡段的專業青訓體系,擁有U8-U19共12支不同年齡段的精英梯隊,先后向中國足協各年齡段國家隊輸送了超過160人次的球員。
“踩單車”“油炸丸子”……烈日下的如東縣岔河小學的足球場上,10歲小球員朱芮和隊友們正在足球總教練祝宗明的指導下,一遍又一遍地練習運球。
一條從校園到賽場的成長之路,正在“足球小將”們的腳下緩緩延伸開來。
編輯: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