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未來網2025-11-12
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文化自信深沉力量,讓小記者們感受家鄉的歷史文化名片,用鏡頭記錄徐州城市的歷史之美。11月3日下午,公園巷小學小記者50多名小記者和輔導老師走進大同街,探訪鐘鼓樓。江蘇師范大學徐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喬全程指導講解。

小記者們整齊有序地來到徐州鐘鼓樓,懷著期待與好奇,聆聽王喬研究員的精彩介紹。他用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知識介紹了鐘鼓樓的起源和歷史變遷。
王喬研究員先從鐘鼓樓的歷史起源談起,他說:鐘鼓樓最早作為我國古代報時和禮儀的建筑,其歷史文化起源,可追溯到秦漢時期的譙樓并在隋唐時期形成宮廷規制,元明清時期發展為城市公共報時中心。鐘鼓樓其核心功能從軍事防御、報時逐漸擴展到宮廷、官府禮儀象征和城市管理功能。后來主要用于戰時觀察敵情、傳遞警報,平時則承擔城市報時功能。

在談到徐州鐘鼓樓時他如是說:徐州鐘鼓樓坐落在大同街東側,1930年由銅山縣縣長余念慈下令建造, 1931年寒冬建成使用,樓體集多種結構于一身,四面五層塔式結構,底寬頂窄,門窗結構為西式風格,樓高18.8米,建筑面積120平方米,是當時徐州最高的建筑。鐘鼓樓既為報告火警所需,又為觀覽城市風光所用。由于樓上安裝了定時報時的西洋大鐘,與古代報時的鐘樓作用相同,所以被廣大市民稱為“鐘鼓樓”。如今雖鐘聲沉寂,它依然矗立在大同街,見證著彭城從戰火紛飛到繁華現代的滄桑巨變。

大同街承載著百年榮光,它頭頂的光環,它地下的寶藏,它暗處的回聲,震顫著徐州人民的心房,這條經歷數百年風霜的老街,是徐州古城舉足輕重的門戶,鐘鼓樓是最引人矚目的存在,數十載春秋流轉始終傲然矗立,彰顯著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地位。靜默的見證者徐州的歲月的更迭與滄桑過往,它不僅是徐州歷史文化的見證者,更是徐州人民心中的歷史文化地標。
小記者們一邊用心聆聽講解,一邊用心參觀,一邊與王喬研究員熱情地交流互動。沉浸式的探訪過程讓小記者們對徐州的歷史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思考,喚起了孩子們對歷史文化的興趣和文脈的賡續,更加深刻地感悟家鄉文化底蘊的厚重。小記者們深有感觸地說:“走進大同街,探訪鐘鼓樓,是對家鄉傳統文化認識的一次提升,也是一次文化情感之旅,進一步增強了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歷史文化、建設大美徐州做貢獻”。
小記者團主任陳曉最后說:公園巷小學小記者走進大同街,探訪鐘鼓樓,通過一小時的探訪體驗,讓我們了解了大同街的前世今生,鐘鼓樓的歷史變遷。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記憶,是城市歷史的見證者,它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文化和積淀,古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神薈萃,它懷揣著這座城市的明天和希望。作為新時代少年我們要不斷探索古建筑,了解古建筑,認識古建筑,讓古建筑為現代化建設服務。作為小記者我們要宣傳好家鄉的歷史文化,講好家鄉的文脈故事,增強文化自信,將來為建設家鄉做貢獻。
編輯: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