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少年報微信公眾號2025-08-07
小記者登上奧運領獎臺
2025年7月23日,在國家體育總局2025年體育宣傳周前夕,《中國少年報》12名小記者通過申請、面試、培訓等層層選拔,有機會先后走進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訓練局康復中心、榮譽館和體操館,用孩子們的視角探尋體育強國背后的“成長密碼”。
科學實驗室里的“運動解碼器” ?
在體育科學研究所,小記者們第一次知道,原來“一滴血就能洞察運動員狀態”。科研人員展示的國民體質監測車里,裝載著可以分析運動員體能、心理狀態的精密儀器。 ?
最讓孩子們興奮的是親身體驗環節。張一諾同學在骨齡檢測儀前配合檢查時,屏幕上立即顯示出精密骨骼圖像。在運動生化實驗室,小記者們還依次體驗了肌電測試、足底壓力測試等項目。 ?
骨齡測試
學習了解骨密度檢測
體測儀檢查
體驗反應時測試儀
原來“跑得快、跳得高”背后,藏著那么多科學原理!
研究人員送給小記者三條建議:制定科學訓練計劃、利用客廳等小空間鍛煉、注意場地和天氣安全。陳啟曜同學興奮地說:“全民運動不是口號,運動不能瞎練,我們要科學運動!”
康復中心的“隱形翅膀”
“運動員練五小時,我們就要準備十小時的康復方案。”在訓練局康復中心,物理治療師張霂汐的話讓小記者們肅然起敬。
看著康復師們操作各種精密儀器,有同學忍不住問:“怎樣才能成為康復師?” ?
張霂汐扳著手指數起來:“要學好生物課認識肌肉骨骼,學好物理課理解運動原理,學好化學課明白身體反應,還要會用數學分析數據。”她特別強調,“語文和英語也很重要,既要能溝通,又要能閱讀國際前沿資料。同時,多參與跑步、打球等運動,親身體驗才能更好理解運動員。”
單關節力量測試
下肢爆發力測試
小記者體驗三維動作分析測試
看著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曲線,小記者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每一塊奧運金牌背后,都有這樣一群默默付出的“科學守護者”。
榮譽館里的“時光走廊”
走進訓練局榮譽館,長廊兩側的獎牌立即引來“哇”聲一片。講解員佟思宇帶著小記者們,從1959年第一屆全國運動會的照片,講到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零的突破”,再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輝煌。
參觀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榮譽館
“體育就像一個國家的‘門面'。”佟老師指著展柜里的紀念品說,“中國正在用實際行動告訴世界:中國體育變強了,中國更加強大了!”
小記者許惠瑤忍不住感嘆:“看著我國的體育從最初的艱難探索到如今的傲人成績,強烈的自豪感在我心底油然而生。”
體操館里的“偶像面對面”
下午的體操館里,運動員們正在高低杠、平衡木上翻飛。中國體操隊領隊陸斌介紹,體操運動員大多五六歲入行,通常要苦練十年以上才能出成績。
小記者們嘗試基礎轉體動作時,大多搖搖晃晃站不穩,小記者路顏菲感慨:“終于明白,賽場每個驚艷瞬間,都浸透無數汗水與智慧!”
觀摩中國體操隊訓練
當奧運冠軍劉洋出現時,孩子們立刻圍了上去。
“劉洋哥哥,你們比賽前會不會緊張?緊張的時候會怎么辦呢?”小記者提問。
劉洋坦誠回答:“緊張肯定會緊張,比賽場上就是要選擇相信自己,把緊張變成一種興奮,就能克服這種緊張。”
采訪奧運冠軍劉洋
男隊教練滕海濱則展示了訓練用的保護墊和海綿坑,解釋如何確保運動員安全。
采訪中國體操隊男隊教練滕海濱
認真觀察奧運冠軍足跡
活動結束時,小記者們走在訓練局那條著名的冠軍路上,不約而同地把自己的腳印與地磚上的冠軍足跡重合。李朱上同學說:“來之前我只想看冠軍,現在我知道了,獎牌背后還有科研團隊、康復師、教練員......每個人的努力都很重要。”
本報記者 魏博閱 魏金宇
蘇暢 王劉威
參與本次采訪的《中國少年報》小記者
王亦然、李朱上、錢維世、李姝樾、
李宗達、石璞、周若谷、路顏菲、
張一諾、許惠瑤、陳啟曜、謝慎如
編輯:高富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