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輔導員2025-08-12
“玉盤玉盤
那天宮是否有答案”
…………
隊員們,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的一首《玉盤》,是不是讓大家對宇宙充滿了好奇?其實,人類探索浩瀚宇宙的腳步從未停歇。“世界航天日”為每年的4月12日,也被稱為“載人空間飛行國際日”。而4月24日的“中國航天日”也意義非凡。1970年的這一天,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從此中國航天事業一路“升級”,不斷創造奇跡。今天,讓我們一同探尋航天故事里的“彩蛋”,解碼中國自信。
彩蛋一:
名字里的中國神話
隊員們,“嫦娥奔月”“夸父追日”這些神話故事大家熟悉嗎?現在,“天宮”是中國空間站,“嫦娥”是中國探月工程,“玉兔”是月球車,“廣寒宮”是探測器落月區域。此外,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叫“悟空”,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叫“夸父”……那些存在于神話里的元素,現在都成了探索宇宙的“利器”,中國人把浪漫神話變成了現實。
彩蛋二:
腳印里的中國漢字?
在遙遠的火星,“祝融號”火星車每走一米,就會在火星地表留下兩個“中”字腳印。它是中國的“中”,象征中國人研發的火星車來到過這個星球。它又仿佛在用河南話告訴世界:“中國航天,中!”這樣的設計不僅有紀念意義,更有技術意義:根據字間距可以判斷火星車是否出現打滑的風險。瞧,屬于中國人的巧思在設計細節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彩蛋三:
行為里的中國范兒
隊員們,咱們的航天員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星際代言人”。從神舟九號到神舟十三號,總能見到航天員們打太極的身影,一招一式行云流水。執行“神十二”任務時,劉伯明在太空揮毫寫下“理想”,為全國中小學生送上開學祝福。“神十五”乘組在春節寫春聯、掛中國結、吃餃子,把年味兒帶到太空。張曉光吹笛、王亞平彈古箏、葉光富吹葫蘆絲,傳統民樂在宇宙奏響。航天員們的一舉一動,盡顯民族自豪感,讓中國范兒在太空閃閃發光!
習近平總書記說:“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航天故事里的這些“彩蛋”,藏著咱們中國人滿滿的自信。未來的航天事業,將由新時代的少先隊員奮斗接力。隊員們,讓我們努力學習,傳承航天精神,向著浩瀚宇宙勇敢進發!
編輯:瞿凱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