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少年報2025-08-22
編者按????????????????????????????????????????????????
暑期是少年兒童放松身心、收獲成長的時間,但暑期“看護難”也是許多家庭存在的痛點。如何才能讓孩子們度過一個安全、快樂、充實的假期?
今天我們繼續推出“家門口的‘暑’光”系列報道第三期,聚焦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以下稱為寧夏銀川)小學生愛心暑托班的生動實踐,看孩子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樂享假期生活。
清晨,寧夏銀川的一個暑托班里,孩子們正把志愿者老師團團圍住。“老師老師,今天我要做什么呀?”話音未落,走廊里就傳來“咚咚咚”的腳步聲——小學員任同學興奮地抱著一大堆彩筆沖了進來,身后還跟著一群嘰嘰喳喳的小伙伴。這邊孩子們還在模仿跳傣族舞,那邊紅色故事會又傳來陣陣掌聲……這個夏天,銀川的孩子們不是在普通的教室里上課,而是在一個個充滿驚喜的“快樂星球”上探索。
01?快遞“超人”童畫繪
在賀蘭縣星藝堂藝術教室的暑托班里,畫筆發出“沙沙”聲。這里的孩子們有個共同點——他們的爸爸媽媽都是附近忙碌的快遞員。教室不遠處就有個快遞集散點,旁邊小區里還開著三家快遞站。暑托班負責人馬超說:“開在這兒,就是圖個方便,讓快遞員的孩子暑假有個安全好去處,也幫家長們減輕負擔。”
為了讓孩子們更加了解父母的職業,暑托班安排了一堂特別的繪畫課,主題是《致敬百業勞動者之快遞員》。
“看!我畫的是媽媽在送快遞!”小學員魏蕾說,“我陪媽媽送過幾次快遞,才爬了兩棟樓,腿就酸得走不動路了。媽媽天天這樣,太不容易了。”旁邊的小伙伴海思成使勁兒點頭,“我媽媽也是每天送快遞,簡直像‘超人’一樣厲害!我要好好讀書,以后發明個能爬樓的機器人幫她,讓她輕松點兒。”
這堂課,讓孩子們明白了爸爸媽媽每天跑來跑去,是為了把包裹準時送到,也是為了給他們創造更好的生活。這份在平凡崗位上的認真和堅持,就是爸爸媽媽教給他們最實在的東西。
看著畫紙上的快遞“超人”,馬超心里也暖洋洋的。這些畫,是孩子們給爸爸媽媽的一份心意,也是這個暑托班為快遞員等新就業群體家庭送上的一份支持。
02?我的身體我做主
“身體上有哪些部位?”志愿者肖佳怡的問題剛拋出,孩子們就爭先恐后地回答:“頭部!”“膝蓋!”熱鬧的互動拉開了賀蘭縣迎賓社區暑托班“青春守護防線:未成年人防性侵自護指南”主題教育活動的序幕。
通過“指指看”游戲,肖老師讓大家指出身體部位,自然地引入了“隱私部位”的概念。起初,孩子們有些靦腆害羞,但在肖老師耐心的引導下,大家很快明白了:隱私部位是每個人的“小秘密”,需要好好保護,也要尊重他人的“小秘密”。
為了讓知識更直觀,肖老師分發了畫有男孩女孩的圖片和彩筆,讓孩子們圈出需要特別保護的隱私部位。
緊接著,肖老師還通過“情景演練”讓大家學以致用。幾位小朋友自告奮勇上臺,演繹遇到陌生人觸摸時的做法。孩子們都掌握了“大聲說不、趕快跑開、立刻告訴信任的大人”的應對方式。
演練剛結束,小學員寧寧就恍然大悟:“之前公交車上有個叔叔碰我,我心里特別不舒服,原來那是不對的!”旁邊的彤彤也用力點頭:“我也遇到過!以前只會害怕,現在我知道要馬上跑開,并告訴大人!”
看著孩子們自信的模樣,肖老師說:“這堂安全課就像給孩子們裝備了一面堅固的‘護身小盾牌’,能幫助大家認識身體,保護自己,學會大聲說‘不’!”
03?紅色地標會說話
“興慶區的每一處老地方,都藏著不褪色的革命故事。”在銀川市志愿服務聯合會暑托班舉辦的“傳承紅色基因——紅色故事宣講”活動現場,興慶區玉皇閣北街街道永康社區的王秀紅書記指著屏幕上的街景照片說道,“鼓樓、玉皇閣、實驗小學……這些伴隨我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長大的地方,當年都是播撒革命火種的地方,見證了咱們寧夏先輩們的熱血和擔當!”
孩子們一個個睜大了眼睛,聽得入了迷。“我每天都會路過鼓樓,但一直不知道它是咱們中共寧夏第一個特別支部的舊址!”“原來實驗小學是寧夏少年抗日戰地服務團的發源地!”大家熱火朝天地討論著,感覺對腳下這片土地的了解更深了。
8歲的小學員陳峻濤特別激動,小臉都紅了:“以前我只知道祖國很強大,不知道她也有過弱小的時候,現在知道了,覺得特別感動!我以后要當科學家,設計最厲害、最聰明的戰斗機,保衛我們的祖國!”小學員張欣恬說道:“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來之不易,是革命先烈們用鮮血和犧牲換來的。他們那種不怕困難的精神,會一直激勵我好好學習!”
活動結束了,孩子們走出活動室,再看熟悉的鼓樓、玉皇閣,眼神都不一樣了。它們不再只是街邊的老建筑,而是藏著動人故事的“時光寶盒”。這次特別的“紅色歷史課”,讓家門口的風景有了新的意義。馬紫嫣說:“以后我每次路過,都會想起今天聽到的故事,記住那些為了今天美好生活努力奮斗的人們。”
04?團結種子心中種
銀川是多民族聚居地區,各族群眾團結互助、親如一家。不少暑托班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設計成主題課程或活動,讓孩子們認識多彩民族、感受團結力量。
賀蘭縣迎賓社區暑托班的活動室里,不時傳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這是蒙古族的蒙古包!我認識那個尖尖的頂!”“哇,她的裙子像開屏的孔雀,是傣族的!”活動伊始,志愿者們通過展示多彩的民族服飾圖鑒和特色建筑影像,帶領孩子們開啟了一場沉浸式的“民族文化發現之旅”。回族小姑娘任雨兒全程小手舉得高高的,搶答積極,“平時放假在家只想看電視,今天太棒了!認識了這么多漂亮的民族服飾,還交到了新朋友!”她興奮的話語,道出了許多孩子的心聲。
賀蘭縣星藝堂藝術教室里則是另一番景象,孩子們正專注地描繪著象征團結的大石榴。小學員馬琪彤和她的回族小伙伴頭碰頭,邊畫邊分享著自己民族的有趣習俗。“每個民族的特色都很奇妙!”回族男孩楊子旭由衷感嘆。活動尾聲,教授繪畫的回族老師金夢拿起一幅作品,說道:“現在,你們知道為什么石榴會成為民族團結的象征了嗎?因為緊緊抱在一起的籽兒,才是最甜蜜的呀!”
在寧夏,這樣的暑托班還有很多。今年暑假,共青團寧夏區委組織5407名青年志愿者,組建成752支服務隊,走進全區758個點位,為24918名孩子撐起了既安全又有趣的暑期托管天地。志愿者們既當老師又當朋友,圍繞學業輔導、親情陪伴、素質拓展、自護教育、思想引領與心理輔導等內容,提供溫暖的暑期托管服務,讓孩子在學習里找到成就感,在游戲中學會自我保護和交往。這一項目還被納入了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2025年民生實事。
未來,這份關愛還會被送到更多的角落,讓更多孩子既玩得開心又長得穩當,假期處處有“趣”處。
中國少年報·未來網記者 李昀陽 王曉青
視頻剪輯 王曉青
【家門口的“暑”光 | 往期報道】
編輯:瞿凱俠